这段文字节选自邓颖超的文章,内容深情且充满敬意:“你比荷花更高洁,比青松更坚贞。周恩来同志曾称你为‘国之瑰宝’,你是当之无愧的。”这是邓颖超在得知宋庆龄病重时,急忙写下的《向宋庆龄同志致崇高的敬礼》一文,表达她对这位伟大女性的无比敬仰与深切爱戴。
几天后,宋庆龄在家中与世长辞,带着她为中国和平事业作出的巨大努力,安然离开了人世。整理遗物的工作人员在她的物品中发现了一份周恩来所作的祝酒词。这份祝酒词来源于宋庆龄参加国庆二十五周年招待会后所带回,而这份看似普通的祝酒词与宋庆龄的其他纪念品被小心保存,并一起存放在她的私人收藏中,其中包括她亲自书写的《广州蒙难记》以及有毛泽东签名的《毛泽东选集》等。对于工作人员来说,这一发现令他们十分困惑,宋庆龄为何将这份没有特殊意义的祝酒词保存得如此珍贵?这一切背后,宋庆龄与周恩来之间的深厚情谊,或许才是关键所在。
这段友情要追溯到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年代。那时,宋庆龄与周恩来才刚刚相识,宋庆龄是国民党领袖孙中山的夫人,不仅在家庭中是丈夫的坚强后盾,也是革命事业中的得力助手。虽然周恩来此前未曾与宋庆龄见面,但早已听闻她的端庄与坚韧,心中十分敬重她。
展开剩余80%1924年11月,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,特意邀请宋庆龄到军校为全体师生做演讲,鼓舞大家投身革命。时隔两年,在宋庆龄倡导下成立的广州妇女讲习所中,周恩来再次受邀为妇女们授课,两人革命工作的配合可谓默契十足,充分展现了彼此的相互信任与合作。
随着北伐战争的爆发,宋庆龄与国民政府一起迁至武汉,并积极投入伤病员救治工作。当时,宋庆龄在汉口成立了红十字会,并亲自担任执行委员会委员长。周恩来得知后,特地参与了红十字会的成立大会,并在会上发表了赞扬之词:“红十字会的成立将对北伐伤员的救治起到积极作用,大家应团结一致,共度难关。”会后,周恩来还为红十字会提出了许多实施方案,为宋庆龄提供了宝贵的帮助。
宋庆龄一直以来对共产党的态度友好,尤其在南昌起义爆发后,她并未与国民党一道迫害共产党人,而是与周恩来等人并肩作战,共同面对国家危难。在周恩来等人遭遇困境时,宋庆龄为他们提供了坚定的支持和鼓励。
1931年,宋庆龄经历了个人的重大丧失,失去了母亲和丈夫。尽管心中悲痛欲绝,她仍未曾停下支持中国革命的步伐。她返回祖国后,一直不遗余力地支持共产党,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展开了艰苦的斗争。为了保卫中共的机密,她冒着生命危险,亲手保存了大量中共文件,并将其藏匿在住所,成功躲避了国民党的搜查。
抗日战争爆发后,宋庆龄坚决支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,并号召国民党停止内战,团结一致抗击日本侵略者。周恩来与宋庆龄一同努力推动国共合作,在不同的岗位上配合默契,齐心协力。西安事变后,周恩来在谈判中提议:“国民政府改组后,应该安排宋庆龄等人进入政府任职。”这一提议显示出周恩来对宋庆龄的极高评价与信任。
抗日战争爆发后,宋庆龄积极支持抗战工作,她在香港组织了保卫中国同盟,动员海外华侨和国际友人筹集物资支援抗战。而周恩来也始终关心宋庆龄的活动,并不断给予帮助和支持。宋庆龄在香港的工作得到了周恩来的积极支持,尤其是在抗日民主根据地材料的提供上,周恩来给予了重要的援助。
新中国成立后,周恩来与宋庆龄的合作更加紧密,两人在国家建设中携手并肩,为中国的未来贡献了智慧与力量。在日常生活中,周恩来关心宋庆龄的起居,经常为她安排住宿与旅行。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也体现在彼此间的关怀与支持中。
即使在周恩来健康状况急剧下滑时,宋庆龄依然无时无刻不在为老朋友的健康担忧。她通过多次送营养品表达自己的关怀,尤其是亲自将鸽子蛋送到周恩来手中,表示自己对他健康的深切关注。
然而,随着时间的流逝,两位革命老人的身体都逐渐衰弱,周恩来也最终因长期操劳过度而患上了癌症。1974年,宋庆龄最后一次在国庆招待会上与周恩来相见。尽管身体状况堪忧,周恩来仍坚持出席,与与会宾客一一握手。这次见面,是两位革命战友最后一次近距离相见。
1976年,周恩来逝世,宋庆龄深感失落与遗憾。她深知,两位革命老人的友谊,跨越了生死与时空,始终坚定不移。1978年,宋庆龄同样被病魔缠绕,最终也在1981年离开了人世。她在离世前,依然保持着对周恩来的深情记忆和无限敬意,正如她所说:“我与恩来一同走过了革命的岁月,终究没有放弃这份承诺。”
周恩来与宋庆龄的这段友谊,不仅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历史,也成为了时代的缩影。两位伟大的革命先烈,他们彼此信任,心心相印,在共同为人民、为新中国建设事业奋斗的过程中,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坚定信念与伟大胸怀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实体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