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这到底是命,还是病传下来?”坐在诊室里的那位母亲眼圈红得跟兔子似的,声音都哽住了。“我爸胃癌,我老公查出来也是胃癌,结果儿子才14岁,也查出是胃癌……他平时连胃疼都没有!”
她不是第一个,恐怕也不会是最后一个。明明没啥症状,饭照吃、觉照睡,怎么一查就癌了?而且还一查就是一家三口?这事儿,听着离谱,细想吓人。
难道胃癌真的会“一家传三代”?没症状就一定代表没病?吃得好、睡得香,能不能代表身体真的健康?这一连串的问题,像一锅煮沸了的水,扑哧扑哧地冒着泡。
咱们慢慢来捋一捋,看看这锅水里,到底藏着多少真相。
其实在门诊碰到的胃癌患者里,并不少见那种“没症状”的。你别说孩子,五六十岁的大人,查出来中晚期了,还一脸懵。“我没疼啊,就是胃胀,吃点药就好了。”这话听得多了,反倒让人有点怕,怕的是——对身体的误判。
展开剩余83%胃癌这玩意儿,它不像其他病,来时敲锣打鼓,它是偷偷摸摸地长。就像一根慢慢生锈的水管,外头看不出啥变化,里面早就锈得花花绿绿的了。
早期胃癌,症状轻得你可能以为就是“吃多了”“消化不良”。有的人只是饭后不舒服,有点反酸,或是肚子有点撑,根本不会想到去看医院。
等到真正疼了、瘦了、吃不下了,那时候多半已经不是“早期”两个字能解决的事了。
那孩子为什么会得胃癌?14岁啊,正是长身体的年纪,怎么也轮不到癌这俩字。可现实就是这么打脸。
胃癌有没有遗传?有,但不是简单的“爸得了,我也得”。真正有影响的是“家族聚集性”。如果一家三口、三代人中有两个以上得了胃癌,那得警惕,这家人可能携带了某种和胃癌相关的高风险基因。
比如一种叫CDH1突变的基因,就和一种叫“弥漫型胃癌”的类型有关。它不长肿块,不起疙瘩,就像地下水一样,悄无声息地扩散。这种胃癌,尤其爱找年轻人,甚至二三十岁就发病。
但光靠基因远远不够。就像一把火,基因是火种,环境、饮食、生活习惯才是油和柴。火种再厉害,没有油也点不着。
长期吃腌制、熏制、烧烤类的食物,是胃癌的“好朋友”。这些食物里常含有亚硝胺类致癌物,哪怕你吃得不多,但年年吃、顿顿吃,胃黏膜一点点被蚕食,最后就成了癌的温床。
再说说那个14岁的孩子。没症状,就代表没事儿吗?真不是。身体有时候就像个不吭声的老员工,干活累死累活也不抱怨,直到哪天突然倒下,才知道问题有多严重。
孩子身体年轻,代谢旺盛,细胞分裂快,这本是一件好事。但问题是——癌细胞也分裂得快。一旦癌变,比成年人还凶。
而且现在的小孩,饮食习惯真不敢恭维。早上不吃饭,中午外卖,晚上奶茶加炸鸡,嘴巴忙得很,胃受苦得很。
再加上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年轻,没毛病,不用查体。一年到头连个腹部B超、胃镜都没做过。结果等到孩子开始瘦、没胃口、脸发黄,已经晚了。
说个真实的例子。前阵子一个17岁的男生,平时学习紧张,喜欢熬夜、吃泡面、可乐不离手。家长觉得他胃口挺好,从没去体检过。直到有一天突然吐血,送来医院一查——胃癌晚期,已经转移到肝了。
谁能想到,一个看起来“活蹦乱跳”的孩子,身体里早已被癌蚕食成这副样子?所以啊,别把“没症状”当保险单。真正的健康,不是你没感觉,而是你有检查、有预防、有意识。
那到底怎么防?难不成都去做胃镜?别急着抵触。胃镜确实不舒服,但它是目前发现胃癌最直接、最有效的手段。特别是那些有胃癌家族史的人,建议40岁前就开始做一次胃镜,以后每2到3年复查一次。
如果你家里三代人都有胃癌病史,哪怕你才二十出头,也建议提前查。毕竟命只有一条,查查又不掉块肉。
饮食上也得动点脑筋。别总是腌菜、泡面、熏肉、烧烤的轮番上阵。多吃新鲜蔬菜、粗粮、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,少喝酒、少吃过烫的食物。
有些人喜欢饭刚出锅就往嘴里送,感觉香,其实对胃黏膜是种“烫伤”。长期烫,黏膜变性,癌变几率就高。这不是吓唬人,是大量研究都证实了的。
再来说说幽门螺杆菌。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小细菌,其实是Ⅰ类致癌物,和胃癌的亲密关系已经是板上钉钉。有它在,胃就像长期处在“慢火炖”的状态。
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人,得胃癌的风险是正常人的3到6倍。而且它会在家人之间“传来传去”。一家三口共用餐具、同吃一锅饭,它就悄悄地从一个人爬到另一个人肚子里。
所以建议:查查有没有幽门螺杆菌,尤其是家里有人得过胃病、胃癌的,查出来就该根治。全家一起治,才能断了这“口口相传”的路。
说到底,癌症不是突然来的,它是一步步走来的。你放任它走,它就跑得快;你早一步拦住它,它就没得跑。
有人说:“我不想知道,知道了更焦虑”。但真正让人焦虑的,是明明可以预防,却因为拖延、忽视、侥幸,搞到最后悔之晚矣。
不是说人人都会得癌,但人人都可能和癌打照面。你现在愿意多花10分钟听听胃癌的事,将来可能就少受10年的苦。
一句话:胃癌不是宿命,但它可以是选择。选择查不查,治不治,防不防,全在你自己手上。
发布于:甘肃省实体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