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下雨] 诺贝尔奖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,获奖者不仅是个人的荣耀,还能代表一个国家在科学领域的硬实力,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同样是亚洲国家,日本一年能拿一个诺贝尔奖,而我们获得者的数量却寥寥无几?
难道是因为他们科研水平高出一大截,还是说中国人不擅长搞科研?虽然说过去二十多年里,日本这样的成绩确实在世界名列前茅,但事实并不是这么简单。
为啥日本可以年均斩获一个诺贝尔?这个奖项的含金量到底高不高?
赢在起跑线
说日本赢在起跑线,并不是因为他们生来聪明,而是因为他们早早就抓住了学习的机会,几百年前,日本还是一个经济和文化都相对落后的岛国, 但他们有一个非常清醒的认知:想发展,就得学别人会的东西。
展开剩余89%唐朝盛世时期,日本派遣遣唐使远赴中国,把大唐的文化制度和技术统统打包带回去,这一波操作, 直接让日本的社会文明迈了大步,无论是建筑茶道还是政治制度,都能看到中国古代的影子。
后来西方崛起,日本又一次迅速切换赛道,1853年,美国用军舰轰开了日本的大门,日本人彻底意识到,如果再闭门造车,结局只会是被强权吞掉, 于是明治维新开始了,日本不惜倾国之力向西方学习,我们都学过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,日本就把这句话利用到了极致。
他们不仅派学生和学者去欧洲考察,还邀请西方专家到国内办学建厂,不仅如此,他们学的不只是技术的皮毛,而是努力搞清楚背后的逻辑, 比如引进机器,他们不仅学会用,还要拆开看看怎么做的,甚至改造得比原版更适合本国。
反观中国,那时候正经历太多苦难,内忧外患压得喘不过气来,我们也有洋务运动,也想引进西方的技术,但大多数时候只是照搬,没有形成真正适合本土的创新体系, 这种差距,一旦拉开,就需要几代人去追赶。
日本在现代化道路上领先几十年,科研体系也比我们早成熟得多,你现在看到的那些日本诺奖得主,背后其实有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教育和科研积累, 更重要的是,日本特别注重科研型人才的培养。
他们很早就建立了研究型大学,比如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,这些学校不只是培养学生考试拿分,而是把科研精神渗透进教育体系, 学生从一开始就被鼓励去探索未知,而不是一味求稳,你看那些拿诺奖的日本科学家,大部分都是从这些体系里成长起来的。
中国在这方面起步确实晚了些,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做不到,我们的科研力量这几年已经爆发式增长,量子技术、空间站、深海探测,哪个不是世界领先, 只是要想让这种成果最终转化为诺贝尔奖,还需要时间的发酵和国际认可。
敢于豪赌
日本之所以能频频拿诺奖,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敢于“豪赌”科研,上世纪末,日本政府就放下狠话:未来50年内要拿下30个诺贝尔奖,很多人听了都觉得不可思议, 甚至有人讽刺说,这简直是痴人说梦。
但日本倒也真的是下定决心了,他们选择了最笨的办法:砸钱长期投入,科研这件事,本来就不可能立竿见影, 很多研究十年二十年都不一定能有突破性成果,但日本偏偏就肯在这些地方下功夫。
数据显示,在21世纪初期,日本科研经费占GDP的比例一度接近4%,一度赶超欧美国家,这个比例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他们把科研看得和经济发展一样重要, 一个国家愿意拿出那么大比例的钱去培养科学家,给他们足够环境去研究那些看似“没用”的东西,最后的回报肯定不小。
而且日本的科研体系特别重视基础研究。很多国家都喜欢搞快项目,就是那种短期内见效,能带来经济收益的研究。但诺贝尔奖看的恰恰是那些可能几十年后才显现价值的成果, 日本的科研机构和大学,会给科学家非常长的时间周期,不会急着催成果。
他们甚至鼓励科学家失败,因为一次失败也是经验,除了资金和时间,日本还特别重视科研氛围的建设,他们的社会非常尊重科学家, 媒体会大篇幅报道科学家的研究进展,孩子们从小就会被教导,科学家是值得尊敬的职业。
这种氛围能极大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,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努力有人看见有价值,相比之下,我们这几年在科研经费投入上也不少,但在基础研究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 很多科研人员仍然要被考核指标和论文数量“绑架”,这让他们很难有耐心去钻研一个长期课题。
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,科研是需要耐心培养的, 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看见成果的,要想在诺奖这种顶级舞台上有更多话语权,我们必须把基础研究做得更扎实。
耐得住寂寞
有人说,拿诺贝尔奖就像买彩票,运气很重要,但其实真正有资格“买彩票”的,都是那些已经跑在科研最前沿的人,日本很多科学家的成功,是长期坚持的结果,比如下村脩,他在 1960年代就发现了绿色荧光蛋白,这个成果改变了生物学研究的方式,可是直到2008年才获得诺贝尔奖。
小柴昌俊也是,他在1980年代的研究成果,等了十几年才被诺奖认可,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科学研究需要时间去验证和积累影响力, 诺贝尔奖不是看谁最先做出成果,而是看谁的成果对人类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日本科学家能拿奖,是因为他们能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一个课题,不管有没有人关注,不管能不能赚钱,他们都坚持下去,但在中国,很多研究有时候会有点急功近利,很多科研项目被压着要出成果,甚至要算经济账, 这会让研究人员没办法静下心来做那些看不见效益的事情。
可偏偏这些研究,才是未来最有可能带来突破的,不过中国现在的科研环境正在发生变化。越来越多的科研经费开始投向基础研究,年轻科学家也有更多机会参与重大课题, 我们的科研成果已经不再只是追赶,而是逐渐在一些领域引领,比如量子计算和高速铁路,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成就。
未来我们也一定会有更多科学家站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,只是时间问题,诺贝尔奖不是衡量科研水平的唯一标准,现在很多人已经意识到, 诺奖只不过是西方的一个衡量标准而已,我们要做的,就是发展好自己的科研,不必刻意去在意西方的奖项,只要坚持积累,总有一天,我们会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。
信息来源:
信息来源:
发布于:陕西省实体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