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我国陆续推出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,包括《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(2025—2026年)》《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—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》《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(2025—2026年)》等,明确下一阶段行业增长目标,并围绕提升供给能力、扩大有效市场、优化发展生态等方面部署了一系列举措。
重点行业“块头”大、带动性强、向新力足,是稳住工业经济基本盘的“压舱石”。早在2023年,我国就曾推出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。彼时,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仅为4.6%,当时政策核心目标是保增速,稳定工业基本盘。如今,工业经济稳健向好,今年1—8月份,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.2%。但在向好发展过程中,外部环境的复杂性、不确定性有所增加,部分产业结构性矛盾凸显,一些企业生产经营还遇到不少困难。在此背景下,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推出,有利于推动这些行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。
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,但市场存在自发性、盲目性和滞后性,需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,才能克服消极因素影响。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的一个突出特点,就是注重政策干预与市场机制的协同,既通过政策引导破除市场障碍,又充分尊重市场规律,避免“一刀切”式的行政干预。例如,电子信息制造业强调“依法治理光伏等产品低价竞争”,电力装备行业提出“引导低端产品更新改造”。政策明确传递出拒绝非理性竞争的信号,对企业而言,这意味着必须从“拼价格”转向“拼技术、拼质量、拼品牌”,主动布局高附加值产品。
展开剩余43%提升产品质量,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。长期以来,我国部分行业虽然规模庞大,却面临“大而不强”的困境,尤其是在核心技术、产业链韧性等方面存在短板。相关方案从供给侧技术突破、需求侧市场拓展协同发力,短期聚焦“稳营收、保供给、扩出口”,长期着眼“锻长板、补短板、强韧性”,有利于推动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。
在供给侧,方案提出加强技术创新改造、加强质量品牌标准建设、推动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等举措。例如,在电力装备行业,政策提出“统筹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,突破一批标志性装备,进一步提升电力装备供给水平”。在需求侧,方案围绕促进传统领域消费升级、拓展新消费场景、加快新业态新模式推广应用、引导企业有序“走出去”等提出具体举措。例如,在轻工业领域,政策提到,“围绕健康、养老、育幼、家居、文旅等消费热点打造新增长引擎”。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,将充分释放这些行业规模大、关联广、带动强的效应,对稳定工业经济大盘、推动工业质效升级具有重要意义。
重点行业不仅产业关联效应强,更是推动产业升级、培育新动能的前沿阵地。相信随着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的落地实施,这些行业的发展潜力将进一步得到充分释放,进而助力中国经济不断回升向好。(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)
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,原创评论、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#ce.cn(#改为@)。详见。
发布于:北京市实体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