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吴昊琪
“一江一河”打造更富魅力“滨水地标”
“一江一河”是上海镌刻城市记忆和舒展生态画卷的重要载体。“十五五”期间,建议围绕特色IP、智慧赋能、两岸联动三个关键词,进一步提升滨江空间品质,让上海也能和世界知名滨水区一样,拥有自己的“滨水地标”。特色IP方面,结合各岸段优势创新业态,丰富消费场景,打造辨识度高、具有差异化特色的滨水品牌;例如利用浦东、虹口滨江等特色绿地资源举办草坪音乐节、文化品牌快闪等Live show,在杨浦滨江、苏河沿岸与工业遗存结合引入沉浸式娱乐项目,在远郊区段打造“滨江生态露营地”和“乡村美学市集”。智慧赋能方面,开发“滨江服务”一站式小程序,提供更多智慧化、便捷化服务;整合景点导览、交通指引、市集活动、文化展览等功能,解决信息分散、线上线下不对称问题,实现从“便捷出行”到“优质体验”升级。两岸联动方面,针对跨江游览需求,开通多点停靠的“水上巴士”,优化航线并融入文化元素,满足更多出行需求。
2 顾永豪
更多乡村实现产业美、生态美、人文美
作为一名“00后”新农人接力祖辈从事农业,深切感到乡村既要守得住乡愁、也要看得见未来,实现“产业美、生态美、人文美”。“十五五”期间,建议加大农业科技推广扶持力度,通过技术下沉与精准指导破解小农户生产瓶颈,有更多专项补贴覆盖中小型合作社。建立乡村生态保护与收益挂钩的长效机制,鼓励城市企业、文旅项目与生态乡村合作;对获评“生态农场”的主体在农产品认证、市场推广上给予倾斜,让绿色大米、生态农场体验获得更广阔市场。设立非遗与乡村文化传承专项结对,建设乡村文化体验馆,推动“城乡研学”常态化,让更多城市孩子了解乡村文化;邀请老匠人授课,同步建设体验馆,推动“城乡研学”常态化,让乡村人文之美持续滋养下一代。
3 黎翔
挖掘城市生态文化价值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
随着上海生态环境越来越好,老百姓开始关注能不能参与生态环境建设,从日常观察到实际行动,如鸟类调查、清除福寿螺等,参与意愿愈发强烈。展望未来五年,建议进一步拓宽群众参与生态建设渠道,建立生态空间开放的长效机制,让公众从“旁观者”真正转变为“共建者”,挖掘生态价值与文化的有机融合;开展科普市集、主题巡展、权威讲堂,组织志愿者捡垃圾等日常小行动,拓宽群众参与范围。例如在生态空间中打造“公共教室”“社区剧场”“青年实验场”等多元场景;挖掘城市生态价值,培育平台经济、赏花经济、夜间经济等;让生态文化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增量型驱动要素,更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
4 陶丽萍
有美丽环境更有文明素养
“美丽”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底色,更是文明素养的刻度。随着城市颜值越来越高,一些公共空间的“微痛点”也依然存在。“十五五”期间,建议以系统思维推进美丽城市建设,提升治理的精细度,如在重点区域大量增设宠物便纸箱和清洁工具点,推行“粪便不落地”文明公约,安装智能感应语音提醒装置,推广“烟蒂兑换绿植”活动,让清新空气成为城市常态;激活空间智慧,建设各有特色的口袋公园等,成为邻里交流纽带;制定详细建设标准,从防火防腐到排水浇灌、灯光照明严格把关,融入红色文化、海派石库门等特色元素,设置展示上海历史文化的雕塑、壁画,增设休憩座椅、儿童游乐区,划出“社区特色共建角”。厚植文明基因,推广绿色生活方式,通过“自带水杯折扣”“垃圾分类积分换礼”等活动引导低碳生活。培育敬老护小扶弱的文明素养,建设全龄友好的美丽城市。
实体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